如果把加工一件产品形容成一台外科手术,那么机加操作者就是主刀医生,而作为各工序转运推进的执行部门天起工段,担当的就是“护士”的角色。他们需要参与各工件“术前”的会诊,了解整个手术的流程和难点,手术过程中配合“主刀医生”传递各种手术器械,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在手术结束时进行完美的缝合。
刚刚过去的6月份,加工二厂天起工段的“护士”们配合各生产机台完成了一台台完美的“手术”——核电泵壳、桥壳、核电气缸、锻件轧辊、750吨米操作机钳杆轴和钳壳……起吊、翻转、装配、分离工序,生产现场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拿750吨米操作机钳杆轴和钳壳这台“手术”来说吧!术前大家进行了细致的准备。清理干净法兰端的加工铁屑,专用吊索具,保护工件光洁度部位的护垫,工件翻转所需的木排一应俱全。
一台大型铸锻件加工的“手术”开始了。第一步,将钳壳翻转后放置到固定工作平台。起重人员提前预估了法兰端朝上后护垫的滑落范围和天车起钩速度互相配合,避免了滑落过快或过慢导致吊带及法兰端的割伤。
第二步,天起工段员工进行“手术器械”的传递——运转钳杆轴。从三工段到一工段,起吊、转运、再起吊…… 机床上钳壳“手术”在继续。期间,天起工段员工又进行第二次“手术器械”的传递——钳杆轴翻转与钳壳把合。
伴随着清脆的哨音,起重一班的“护士”们及时调整天车走向,30分钟后钳杆轴缓缓立了起来,“手术”中最关键的一步——把合开始了。在脚手架上的“护士”将各自方向的螺孔情况反映给负责指挥的“护士长”,指挥着天车一点一点调整定位,历时3小时产品一次性装配成功,“手术”圆满结束。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像这样追求 “零损伤,零失误”的吊运,他们每一天都这样默默无闻的进行着,只为实现对生产机台提供最优质服务的诺言。
(加工二厂 李珊珊/文图)